
近年来,卓尼县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全力打造“百里洮河风情线”和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而它的打造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村庄、一座民宿、一座观景台、一条柏油路、一处文化广场......而是形成多种业态融合建设与发展,从文化挖掘、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全力打造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进而带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卓尼县在百里洮河风情线上的文旅融合发展。
洮河如带,青山如墨。在“藏王故里?秘境卓尼”,以自然为底、文化为魂,宜人的山水风光与诗意的历史文化碰撞,不仅装点着游人的记忆空间,也激发出了当地旅游经济活力。

卓尼,洮河流经县境174公里,是备受造物主青睐的地方,波澜壮阔的洮河之水,润泽出万顷大地的满目翠色,哺育出卓尼大地的蓬勃生机。

九月的卓尼,依然是山清水秀,绿意如染,处处透露着勃勃生机,那山、那水、那景、那美丽乡村......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当你走进卓尼,你会看到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幅崭新画卷正在卓尼大地上沿着百里洮河风情线徐徐铺展……

绿水青山是卓尼的容颜,红色文化是卓尼的底蕴。为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卓尼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特别是深入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以来,将本土文化、景点、村庄及民宿农家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培育“一条龙”式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风情线,促进乡村游、生态游变成农牧民群众的产业路和致富路,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走在博峪村宽阔平坦的路道上,农家饭菜的味道会时时随风迎面扑来。李尕拉草将羊肉馅放进包子皮,用手快速捏制,配合调好的辣椒、蒜泥和醋,一盘盘软嫩可口的藏族特色美味——甘南藏包子即将出笼端给食客。李尕拉草是卓尼县力赛村一家“藏家乐”的老板。“好的时候一天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李尕拉草说。博峪村作为卓尼县打造的3个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之一,村内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蝶变,村内先后有75户村民开起了农(藏)家乐。如今的博峪村依托着红色文化走出了一条靠着乡村旅游走上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让群众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幸福路”。

秘境之地,“卓”尔不群,只因有“尼”。秘境卓尼从百里洮河风情线到“一十百千万”工程的建设,从全域旅游无垃圾到“五无甘南·秘境卓尼”创建行动,从文旅融合发展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生态观光、民俗体验及追忆缅怀红色历史三大基础旅游产品为重点,全力打造“藏王故里·秘境卓尼”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打造3个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探索创建16个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专业村,加快建设147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创新培育1500家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聚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版,着力打开旅游发展新局面,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扶贫力量向振兴队伍转变、村容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

合冶路旁的最美驿站-——拉路河村,就是你找寻依旧的诗和远方,梦中的香巴拉。只要路过拉路河,都会被拉路河这个实现了华丽转身的新藏寨所吸引。从藏式民居向精品民宿的转变,从配套餐饮及休闲娱乐,从装饰装修到景观院落,从藏家楼阁到村庄新貌,从生产生活生态到公共服务变化,每一寸变迁与发展,都展示出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彰显出了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及文旅融合发展风情线的有效成果。当你和村内群众聊天时都会说,今年是拉路河村见过游客最多的一年。拉路河村是卓尼县打造全域旅游专业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也是卓尼县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按下的又一“启动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藏王故里?秘境卓尼”,因“千年古刹”而得名,因“土司文化”而厚重,因“洮砚之乡”而名扬天下,因“青山绿水”而迎来八方游客。卓尼县依托大峪沟4A级旅游景区、红色博峪康养体验旅游区景区和康多峡景区等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藏王文化、洮砚文化、红色文化、觉乃民俗文化等,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着力优化旅游环境,全力打造“藏王故里·秘境卓尼”文化旅游品牌,持续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建设文化旅游产业,以发展旅游富民为目的,全力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绘就了秘境卓尼稳步发展新蓝图。


甘南日报官微声明
甘南日报原创微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及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按规定予以一定报酬。
编辑丨周? 芳? ? ?校审丨后晶晶
责编丨张淑瑜? ? 审核丨张大勇